<


广医一院顺利完成国内首个单孔机器人胸外科注册临床试验入组


2024年4月,随着最后一例接受裸眼3D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完成手术,顺利出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顺利完成国内首个蛇形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胸外科注册临床试验入组,突破性地实现了以裸眼3D单孔机器人辅助,开展针对肺癌的肺叶/肺段切除术(含纵膈及肺门淋巴结清扫),标志着胸腔镜手术迈入更微创的单孔新时代。



2023年底,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右上肺尖段切除术及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是国内首个应用国产单孔机器人完成的胸外科手术,开启了单孔技术在胸外科领域探索的先河。几个月间,何建行教授及团队共完成包含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非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解剖性肺段切除+淋巴结清扫三大经典术式在内的35例手术,以100%的手术成功率顺利完成注册临床实验入组。不仅如此,入组的35例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综上,使用蛇形臂单孔机器人进行胸外科手术经验证是安全和有效的


image.png


技术困境:更微创的单孔技术难以普及

从开放手术到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辅助完成的微创腔镜手术,胸外科手术技术几经变革。


目前普遍开展的以多孔手术机器人辅助实施的胸外科手术,通常在病人体表打3~5个切口。虽然手术操作的精准度有所提升,但创伤要远大于单孔胸腔镜手术。2018年,欧美率先研发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但由于其采用直杆型关节铰链的设计,在胸外科手术的开展仍然存在技术挑战:由于人体肋间空间狭小,2.5cm的套管直径使其难以进入肋间,这导致机器人辅助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尚未能普及。


迎接挑战:医工融合突破机器人辅助单孔胸腔镜手术瓶颈

技术困境并未阻止中国专家对更高技术标准的追求和探索。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始终走在国内外胸外科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医工融合的最前沿。经过与术锐机器人研发团队的不断碰撞和打磨,研发设计出可经肋间的更小直径套管:在肋间仅需一个约4cm的切口就可以同时进入一支蛇形内窥镜三支蛇形手术器械


image.png


何建行教授团队不仅积极推进医工融合创新,在胸外科领域应用最先进的单孔技术,还开创性地提出前沿的手术麻醉理念“无管手术(tubeless)”,以精准麻醉、无管微创为独特优势,力求实现更好的手术效果,为微创外科、加速康复外科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由于术中患者处于自主呼吸麻醉下,术侧肺部持续节律性活动,手术难度大大增加。而蛇形臂机器人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在医生的操作下能够快速完成精细游离、切割等步骤,降低了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操作难度。二者的结合,为广大患者带来了高水平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


“这种医工融合的创新,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举目可见,是生活与生存质量的飞跃。”何建行教授表示:“未来我们希望把单孔机器人手术推广至经肋间的肺叶肺段经剑突下的纵膈肿瘤等外科手探索更多胸外科手术的新模式力求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一步为患者减少创伤加速康复减轻疼痛致力于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创新引领:开创胸外科单孔手术新纪元


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胸外科带来了更精准、微创的手术选择,代表微创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建行教授团队自去年7月以来,全身心投入到该机器人的操作训练中,从基础的离体肺标本操作开始,经过动物实验的反复验证,直至将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团队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创造性地将裸眼3D和“无管化”技术,与先进的单孔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引领单孔机器人手术在胸科领域迈上新高度。


未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继续通过持续的科研探索和技术革新,为患者带来更先进、更安全、更高效的手术解决方案。医院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治疗体验,努力实现胸外单孔手术的全面普及和应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重要提示信息

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33010833),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医生若希望学习术锐®机器人的手术操作,请联系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参加术锐的官方培训计划。患者若想参加术锐®机器人的注册临床试验,请联系术锐官方合作医院,咨询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合术锐®机器人的手术。医生和患者应仔细了解有关术锐®机器人执行手术及其可能风险的所有信息。 

 术锐®、SHURUI®等是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注册商标,未经许可,不得使用。